公司动态 分类
猫先生《陆羽茶道》十规四十式A式

  猫先生“陆羽茶道”,系依据陆羽《茶经》主要内容整理、提炼、编排而成,它包含了显示自身特点的“五字精蕴”(茶道精神)和演示程序“十规四十式”。按照当今分型归类的方法,这部陆羽故乡本土编创的茶道,属于表演型风雅类茶道。由于《茶经》内容丰富,意蕴高古,一部表演型茶道,显然不能承载陆羽茶学精神的全部,故又对此部茶道注明曰“A式”,以与今后之“B式”、“C式”等演示程序相区别。

  陆羽在《茶经》中,对“鉴茗”、“辨器”、“识水”、“煮茶”、“品味”等演示茶道的主要程序作了详尽阐述,这是见诸于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感受的“物理”部分。在“精神”层次,陆羽对饮茶的意义首次提出了卓越的见解,论述更为精辟。归纳起来,其表达的茶道精神,可概括为五个字,即“五字精蕴”:

  一为“清”。意为“清心养神”,达到“神清”。《茶经》云:“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愤,饮之以酒;荡浑寐,饮之以茶。”饮茶,可以使人荡浑寐,即使人心清、神朗、脱俗,从而获得修身养性的效果。因此,行茶道,尚茶礼,是一种精神上的修持,境界的超拔。而这也是饮茶与饮浆(饮料)、饮酒之功利价值的最大区别。

  二为“和”。和气安性,贵在气和。《茶经》曰:“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这里陆羽是在阐述客来投茶、煮茶的规则,但又勾画出了躬行茶礼的典型场面。客来敬茶,核心在“敬”,主客互敬,必然是一种心气平和、安宁和谐的氛围。故茶道之和,实乃天人的融通,人际关系的谐和,心境意念的纯净与平衡。

  三为“俭”。俭德精行,倡导徳俭。《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陆羽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茶,用来品饮,最适合修身养性、生活俭朴的人。在“精行俭德之人”的心目中,茶的感觉,实在是胜过了“醍醐”和“甘露”的鲜美猫先生。以茶道待客、会友、处世,即是以俭朴之身待人,亦以俭朴之理律己。追求的是欲念的淡泊,体现的是真善的本质,从而让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

  四为“怡”。“怡”者,喜悦、愉快之意也。行茶道、尚茶礼,可以让人们充分地获得从感官到精神的极大快乐、放松与超脱,陆羽在《茶经》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达到这种境界的形式和途径。比如“鉴茗”,陆羽在形象地区别成熟鲜叶时写道:“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在这里,人们感觉到的是茶叶引人入胜的色彩和形态,采摘茶叶的劳累和攀越坡崖的疲惫,让一种愉快的自然审美悄然消化,此即为“怡”。此外,在“辨器”、“识水”、“煮茶”等茶道规制中,陆羽均详尽地描述了如何鉴茶具之精美价廉别致;如何观炉火之烈烈跳跃活泼;如何识沸水之腾波鼓浪激荡;如何赏茶汤之碧绿清醇幽香。身临其境,品赏佳茗,真可谓愉悦之至也。

  五为“健”。所谓“健”,即是通过饮茶,协调人的生心平衡,达到体健。而通过参与演示、观赏茶道,体会、感悟茶道精神,可以净化、静化人们的思想情绪,达到心理健康、平衡。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是饮茶侧重于生理功效的阐述。在煮饮茶的器具中,陆羽于“风炉”一足书字其上曰:“坎上巽下离于中”,坎、巽、离,为八卦中的三个卦名,分别代表水、风、火,即水在上猫先生,风在下,火在中,之所以作如此说,是为了表达一种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次序和自然的平衡,而人们应该遵守它。在另一足,陆羽又写道:“体均五行去百疾”,“五行”,指物质的五种基本因素金、木、水、火、土,此处陆羽之意是说:在煮茶过程中,应该“五行”具备,上下内外谐调平衡,强调的仍然是自然的规律、次序和均衡。均衡状态下的心理,必然是正常健康的心理,也是人类通过各种途径希望达到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此即是通过饮茶和行茶道能够达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健”,陆羽用古朴的语言说出了它的精奥。

  陆羽茶道,具有较大型的演示程序和规模,但一般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大到剧院舞台,小到中小型会议室、客厅,均可表演。场景设置:

  茶圣陆羽画像:可制作成大、中、小三种规格,以适用于大小不同的场地。为便于携带猫先生,可制成卷轴式。画像悬挂于演示台背景正中。

  大型竹骨折扇:此扇两把,长约80公分,以绢或宣纸裱之。于一扇书陆羽诗《羡西江》:“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另一扇书陆羽茶道五字精蕴“清、和、俭、怡、健”及其简述。二扇用扇托或悬挂方式分别置于陆羽画像两侧。

  方形表演茶台:边长约为1.80米,可用普通规格办公桌数张拼合之,上复以淡绿色台布,四周垂须为佳。

  由于历史的变迁,盛唐时期流行的煮茶品饮方式已逐步进化到当今以冲泡品饮为主的方式。而《陆羽茶道A式》的品位,又属于表演型风雅类,故茶道器具的设置以选取近现代通用器具为主,但处处以陆羽的茶道精神为意蕴规范。具体设置:

  1、350毫升容量至450毫升容量的紫砂壶一把,与之相匹配的茶船一具,此二器置于茶台正中里侧。与砂壶容量相当之公道杯一只,置于茶船左侧靠前。

  2、紫砂质或陶瓷质中等容量茶杯6至9只(以客数多少为取舍),木漆小型茶盘一个,茶杯以两支如意相勾连形态布于盘中。

  4、竹质或金属质圆形茶叶罐三只,罐体外侧分别镌书“陆羽神茶”、“紫笋仙茗”、“嘉木绿珍”等茶叶名。三罐一字形列于茶台右前方,茶名向内。

  5、竹质长柄茶匙三把,茶匙架一个,匙搁于架,合置于茶叶罐左侧靠里之位置。

  7、竹质茗牌三枚,长18cm,宽5cm,于其上镌刻与茶叶罐相对应之茶叶名,等距离横置于茶船左侧触手可及处。

  8、小巧檀香扇三把,其内各书“陆羽茶道A式”、“陆羽茶道B式”、“陆羽茶道C式”,三扇分置于茗牌之间。

  10、白色细瓷花瓶一个,细颈宽腹,高约30cm,内插鲜花三枝,每枝花一朵。花高分置于上、中、下三位。简洁明快,俏而不艳。花瓶置于茶盂前方。

  11、小型扇托一架,为木质或竹质雕刻而成,图案古朴,造型典雅。此器置于花瓶之前且紧靠花瓶。

  12、小型瓷香炉两个,供盘及鲜果两套,为主、助泡出场时捧奉于陆羽像前及茶台前。

  以上所有器具,以质而论,均与“金木水火土”之属相合,即体现陆羽“体均五行去百疾”的观念。而全部器具多以“三”数设置,又是为了暗合陆羽对于“三”的稳定内涵的挖掘与应用。如:对于煮茶之水的辨识,陆羽指出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三个等次;对茶树生长地,陆羽认为“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又是三等;对茶叶的种植:“法如种瓜,三岁可采”,有三;对茶叶的鉴定:“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说的也是三类形态和三个等次差别;风炉,三足;煮茶时,“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陆羽著名的煮茶三沸论,即本于此。凡此涉及“三”数的叙述,于《茶经》之中,不胜枚举,故“陆羽茶道”所用器具,多以“三”和三之倍数设置。

  演示人员三名:主泡一名,助泡二名,身材适中,举止大方、文静。另依据观赏对象的不同,可备解说员一名。四人均梳传统风格发髻,着淡妆,身穿高领旗袍。主泡旗袍为绿,助泡为淡黄,解说为淡红。足登浅色中跟鞋。

  此套茶道演示,演示台上不设嘉宾座位。茶道程序“冲泡、斟杯”完成后,由助泡托鲜茶,直接捧奉于场下之宾客座前。

  此套茶道的音乐烘托,采用音乐成品播放的方法,这是考虑到既要保证高质量艺术效果,又须让音乐效果可控,勿使喧宾夺主。音乐内容:

  1式:起乐。在庄重、肃穆气氛中,音乐以散板前奏缓缓而起,人们的思绪随着音乐旋律的流动,自然地转换到盛唐的历史空间,在一个蓬莱一般的神仙境界,我们似乎看到了陆羽的身影,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此时,主助泡三人手捧圆形漆盘,上列时鲜素果和香炉(已燃香三柱,青烟袅袅,馨香幽然),于舞台右侧准备登台。

  2式:登台。音乐进入舒缓、行板节奏,主泡居中,助泡一于前、一于后纵向排列,徐步登台。其步伐稳、缓、实,头正、目不斜视,身体重心随步前移。约七至九步,止步,行转体法,转体,主泡面向陆羽神像,助泡各面向一折扇,像、扇之下均设有供台。

  3式:拜圣。主泡先将香炉捧置于陆羽像前,复取素果分置于折扇之下。三人后退三步,向陆羽神像行鞠躬法,三鞠躬致敬。

  4式:会宾。礼毕,三人上前三步,取盘,后退,转身。前进三步,步至茶台。主泡取第二只香炉捧奉于茶台正中前方,以示敬天地之意。三人后退一步,向宾客鞠躬致意。

  此第二规,雅请嘉宾点茶。点茶之先,主泡取茶巾一,演示折巾法,抖开、复折为小三角,拭手,置巾,动作须洗练、准确,不媚不俗。次取折扇一,演示置扇法,将打开之扇双手置于花瓶前之扇托上,扇面呈楷书四字“陆羽茶道”,点明演示主题。主泡折巾同时,二助泡捧盘后退三小步,改为“持盘式”恭立,且目光不离主泡。

  5式:列紫。陆羽茶经载:阳崖阴林,紫者上、笋者上。故紫笋一说,为陆羽之后珍贵茶叶的至美之称。主泡“置扇”之后,行“调节式”,扣手垂目,略作停顿,然后行“执罐法”,分别取三茶叶罐旋转180度,排列于原位,此时罐上茶叶名面对宾客,故名为“列紫”。

  6式:点翠。此为敬请嘉宾点茶之式。主泡紧接上式行“调节式”,二助泡由“持盘式”换为“捧盘式”,前行三步,分立于主泡左右。主泡先后取茗牌,向宾客示牌,然后置于右助泡盘,毕,取调节式恭立。二助泡捧盘徐步而下至宾客座前,躬身并轻声对宾客:“请您点茶。”此时左助泡盘为空。

  7式:投牌。来宾之主客者,于盘中选取茗牌一,轻置于左助泡盘,二助泡鞠躬致意,转身徐步返回演示台原位。

  8式:出茗。主泡取嘉宾所点之牌,向宾客自左而右展示,随即将已点及未点之茗牌一一置放于茶台原位。助泡复换持盘式,后退三小步恭立。主泡行折巾法,拭手、置巾,取已点之茗罐,向宾客左右展示,确认与所点茶名相符,置罐于茶巾前方。

  9式:验水。即检验用以温器、冲茶之水的水质。《茶经》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里不仅强调了水的纯净度,更重要的还有水的新鲜度、营养度,所以陆羽认为山中“乳泉石池漫流者”为最佳。主泡验水时,执巾,调火,启炊之盖,观水之质,听水之沸,然后涤器温杯。

  10式:温器。主泡行折巾法,执巾,启紫砂壶盖;此时炊水已沸,执炊,移炊于茶台中,注水于壶,水流宜缓,动作宜轻。约七分满,止。复执炊靠前,以顺时针方向,注水于杯,各约七分满,止。注水于公道杯,亦约七分满,止。执炊复位于炉。此时炊中之水约斟去三分之一,调火,保温。

  11式:贮盂。主泡置巾,行执壶法,双手轻摇壶体,让水于壶中轻荡。毕,行斟杯手法,将壶中之水,注入茶盂。水尽,置壶于茶池。

  陆羽于《茶经》“六之饮”言曰:“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其意是说,客来煮茶、敬茶,须依据宾客人数,投放相应的茶量,同时,茶叶质量不同,投放的茶量也应不同。所以,投茶,具有很规范的要求。

  15式:探笋。主泡置罐于台,取巾,拭手,置巾。先启开紫砂壶盖,置于茶船右侧。再行执匙法,取茶匙于右手。左手取罐,右手以匙探入其间。

  16式:播芳。此时主泡以匙取茶叶3至5匙,投入紫砂壶中,动作要求精确,勿使散撒。投毕,左手置罐,右手置匙于原位。双手再执罐,封盖,置回原位。

  陆羽《茶经》,对唐时的煮茶沸水形态,作了极具观赏趣味的描述:“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对二沸的观察与操作,表述尤为细致:“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以上固然是说茶汤的“煮”和“沸”,但当今的“冲”、“泡”实际上与之一脉相承,意趣浓厚,同具“奔涛溅沫”的美学价值而令人“怡情”。

  17式:飞泉。主泡取巾、拭手,行执炊法取茶炊。此时水温适中,最宜冲泡。主泡提炊,移于砂壶上方略顿,然后果断冲注。开始低姿,待水成一线,提炊高冲,令壶中“奔涛溅珠”。估计壶中水接近七分,执炊降为低冲,止水。移炊置于炉。

  18式:浴叶。执巾拭手,置巾。取砂壶盖盖于壶上。行旋壶法:右手执壶把,左手执壶嘴(应注意勿碰壶腹,以免烫手),前后轻旋砂壶三周,以使茶叶于壶内作均匀浸泡,类若沐浴。旋毕,改为执壶法,将一泡茶汤注入茶盂。

  19式:旋浪。紧接着施行二泡,执炊冲泡一如前,令壶中犹如“腾波鼓浪”。冲毕,置炊于台,砂壶盖盖。此时茶之精华开始于壶内活泼散发。

  20式:沐壶。接上式,复提炊轻冲壶身,水柱宜柔,缓缓旋转,三巡可止。置炊于炉。此式意为“养温”,壶外高温沐浴,令壶内水温保持。

  陆羽曰:茶,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醍醐甘露,琼浆之属,故茶亦类琼浆且胜于琼浆之属也。陆羽于茶汤又有描述曰:“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所以,此规将茶汤斟入素杯,犹如琼浆之回潭。

  21式:净杯。主泡取巾,行折巾法,拭手、置巾。第十式“温器”乃注水于杯,此式为出杯中之水,以使杯净。主泡依顺时针方向用执杯法陆续取杯、轻旋杯水,出水于茶盂。每杯水尽,复置于杯盘。公道杯之水,一如此法出而净之。

  22式:理位。出水净杯毕,取巾拭手,依照如意双钩之形,调整杯位,使排列如前。

  23式:匀沫。主泡执巾,行执壶斟杯法,将壶中茶汤缓注于公道杯中。手势不宜过高,以免茶汤温度降低过快。

  24式:分膏。主泡置壶于茶池,取公道杯行斟杯法,依顺时针方向斟茶汤于茶杯,共往复三巡。取往复之法,是让茶汤鲜馥之味愈加均匀。斟毕,置公道杯于原位。扣手恭立。

  26式:布露。主泡取巾、拭手、置巾。行执杯法,取茶杯分别置于助泡盘中,留二杯于茶台。执、置杯时,动作干净、沉稳,勿使摇晃洒泼。置毕,主泡扣手恭立。

  28式:奉客。助泡陆续向相应宾客鞠躬致敬,并轻声对宾客:“请用茶。”待宾客各取一杯于手,二助泡捧盘伺立于宾客座一侧。

  29式:敬盅。主泡取台上一杯茶,缓缓高举低首,以敬天地、敬茶神,并置此杯于茶台前方正中。

  33式:导饮。闻香毕,主泡复举杯齐眉,引导、示意宾客举杯品啜鲜茗。动作虔诚、恭谨、富有韵律感,且略作夸张,以使形态平衡、优雅。

  34式:品味。主泡与宾客一起,躬身、举杯、品味,凡三品。每一品啜,头颈上抬及后仰,角度均有加大之变化,以完成陆羽所要求的“趁热连饮之”。

  35式:论鲜。品啜完毕,主泡引导宾客回味茶汤的鲜美感觉,或交流,或议论,宾主示意。

  36式:赏瓯。依据陆羽于《茶经》中关于“碗”的论述,当今斟茶之杯,以选素瓷圆口杯或紫砂质镶瓷圆口杯为佳。故“论鲜”完毕,宾主不能不关注茶杯的质素与文化意蕴,此即为“赏瓯”。此时主泡捧杯恭立,助泡趋前提示宾客鉴赏杯之别致素雅状,令座间气氛轻松、愉悦。

  37式:返盏。主泡恭立。助泡捧盘躬身往返于宾客座前,宾客将茶杯放回盘间。助泡捧盘转身徐步返回演示台,立于主泡左右。

  38式:归元。主泡此时将手中杯轻置于茶台杯盘之中,随后取助泡盘中杯一一置放于杯盘,左右交错取放之,最后取茶台正中前方之杯,亦置放杯盘原位。置放毕,主泡以右手轻拢空杯,令诸杯复排列为相互勾连之如意状,扣手恭立。此时助泡持盘,后退三小步恭立。主泡取巾、折巾、拭手、置巾,双手取前之折扇,行收扇法,置于茶台。此际,所有杯、壶、牌、扇、罐、匙、巾等器具,均还原为初始位置与状态,故曰“归元”。

  39式:谢圣。主泡后退三小步,与助泡同列,一起向天地及宾客座鞠躬致意。三人转身,面向陆羽神像,再一次深深鞠躬,表示莫大景仰与谢意。

  40式:踏云。三人向左转身,踏着舒缓而悠远的音乐节奏,于如云如烟的氛围中,缓缓步下。(王厚林)

  一千二百多年前,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它的作者,就是今天被全世界尊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茶经》,是一部茶学百科全书,有关茶道的基本方法和精神内涵,在其中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茶道”,是陆羽首创。

  我们今天向大家演示的这一套“陆羽茶道”,就是依据《茶经》的基本内容编创而成,共有十规四十式,其精神内涵可归纳为“清、和、俭、怡、健”。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今天,让我们唱着陆羽的这首歌,一起走进陆羽茶文化的清纯境界,并向陆羽献上这一杯香茶,献上我们的敬仰之情。

  陆羽一生“布衣野服”,生活非常简朴。对于茶,却视为珍宝,在款待客人时,总是奉上自己珍藏的上等茶,体现一种十分纯朴、谦和的道德风范。请客人点泡佳茗,这是陆羽的高尚遗风,是“陆羽茶道”的重要规程。

  陆羽品茶,十分注重水质的优良。他从饮茶的角度,将水科学的分为三等:山中泉水为第一等,江中流水为第二等,井中之水为第三等。这种见解告诉我们:水好,茶才会更美。

  陆羽还告诉我们:品茶时,要依据人数的多少,投放适量的茶叶,才能品出真味。

  奔涛溅珠,是陆羽在煮茶时对茶汤沸腾状态的形容,体现了陆羽十分注意煮茶的火候,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精华得到充分地溶解。现代冲泡,更要注意掌握水的温度和冲泡的时间,让茶汤达到最鲜美的层次。

  陆羽曾用他那非凡的视觉,观赏了茶叶在沸水中的神奇变化,这在《茶经》中有着许多精彩的描述。现在,我们将甘露一般的茶汤,缓缓注入到洁净的茶杯之中,恰似清泉飞泻碧潭,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陆羽一生酷爱茶,并且将客来敬茶作为待客的最高礼节。今天,向客人献上一杯美如甘露的香茗,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茶有香,是清香,是幽香。香而不浓,醇而不醉,是茶独有的高雅品格。细细地闻这宜人的清香,此时心中唯有茶。

  茶汤清纯,慢慢品尝,回味悠长。品第一口,清心养神,和气安性;品第二口,行为纯正,道德高尚;品第三口,情绪怡然,志趣高远……。

  品罢茶,再说茶。茶,不仅在当今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更是独具特色,不可取代。它象征着文明,它推动着文明;它沟通了人类的感情,它架起了和平的桥梁。而茶的这些非凡品格的发现,仍然应当归功于伟大的茶圣—陆羽。

  结尾颂诗一:中华瑰宝称茶经,茶道芳馨耀古今。举世茶人尊陆子,饮茶环球有知音。(欧阳勋先生作品)

  结尾颂诗二:西江活水沏香茶,俭健清和怡万家。陆羽茶经传后世,精神隽永绽奇葩。(鲁鸣皋先生作品)